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重慶6月22日電(記者 雍黎)兒童青少年近視與眼睛的調節功能滯后和調節靈敏度下降有關。22日,針對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的最新理論研發,國內首創將4種功能訓練融于物理光學的近視防控儀器在重慶亮相,下一步將通過公益活動用于重慶市中小學生近視防控工作。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近視患者人數多達6億,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患病過半,高達53.6%,其中6歲兒童、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近視發病率分別為14.5%、36%、71.6%、81%。
重醫附二院教授、博士導師、重慶市青少年近視防控技術指導組組長周希瑗介紹,近年來,由于中小學生課內外負擔加重,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用眼過度、用眼不衛生、缺乏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等因素,兒童青少年各學段近視檢出率仍居高不下,低齡化、重度化突出。如作為“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改革試驗區”,2018年對該區5-6歲學齡前兒童、7-12歲小學生、13-15歲初中生、16-18歲高中生,近視檢出率分別為8.24%、37.08%、79.63%、84.62%,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近視一旦發生是治不好的,因此如何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防控,控制、降低兒童青少年的近視率很重要。”周希瑗說,按照重慶市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到2030年,力爭實現全市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近視高發區縣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
“從近視的原因來說分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兩大因素。”儀器發明人,著名眼科專家、全國醫師學會眼科專委會委員、重慶市眼科專委會第四屆副主委孫漢軍介紹,眼睛在調節松弛狀態下,平行光線經眼睛的屈光系統折射后焦點落在視網膜之前的狀態稱為近視。對于青少年近視發展因素的研究表明,近視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大學說,內因包括遺傳、發育和眼部內在環境因素,外因是用眼習慣、閱讀時間、閱讀距離、戶外活動時間、睡眠時間等外部因素。
對于眼睛處于發育高峰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眼睛的調節功能滯后和調節靈敏度下降是導致近視的主要原因。因為每個兒童青少年的眼睛調節功能是不相同的,研究表明,很多未矯正的或矯正不足的近視眼在看近時很少使用調節或根本不用調節,使調節功能長期得不到有效刺激造成睫狀肌功能退行性改變,引起廢用性肌無力,導致調節功能下降,出現調節滯后現象,使物體成像在視網膜后,導致調節靈敏度明顯下降。
市民現場體驗近視防控儀。圖/王進
“由于中小學生課內外負擔加重,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戶外活動時間減少,看近的時間比看遠的時間更多,因此兒童青少年的眼睛調節功能下降,從而慢慢地近視加深。”孫漢軍說,作為一名眼科醫生,他一直在研究近視防控工作。針對目前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的最新理論,他通過3年的研發,研發了將4種功能訓練融于物理光學的近視防控儀器,目前已經取得11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4項。并通過臨床驗證,獲得國家二級醫療器械認證。
據了解,該儀器采用正負球鏡調節功能訓練法、三棱鏡誘導調節功能訓練法、遠近移動調節功能訓練法、三色光誘導調節功能訓練法4種物理光學方法,同時還能實現霧化眼部spa,改善視覺疲勞及干眼癥。能夠改善和加強兒童及青少年因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所造成的調節滯后和調節靈敏度下降,強化睫狀肌功能,恢復正常的眼內環境,達到預防和控制學齡兒童近視的發生和發展、改善視覺疲勞的效果。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使用該儀器的兒童三個月視力未出現下降,而未使用者視力出現了下降情況。
孫漢軍表示,根據調查顯示,小學和初中時期是兒童和青少年眼睛發育高峰期,出現近視的幾率大幅度上升,青少年兒童頻繁使用手機、平板電腦會對視力造成損害,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用眼習慣,每天保證戶外運動時間,視力下降要盡快到醫院接受正規診治。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雍黎 責任編輯:李麗云